“初中生活化作文实施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来源:教科处   作者: 李永红   发布日期:2014-03-07 09:15    浏览次数: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规划课题

 “初中生活化作文实施策略研究”

研  究  报  告

主持人:李永红

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曾从教师教的角度,直陈我国作文教学简单化、模式化的弊端,直言“我们的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反观学生作文,抓耳挠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我”之文比比皆是,假话空话编文套文处处可见。以“应试”为旨归的作文教学更是自断筋脉,走火入魔,把作文教学引向了死胡同:学生为考而作屏蔽了对生活的关注、感受;讲究立意高远忽视真情实感表达的作文评价,导致作文中假话空话大话风行;重技法学习的作文教学模式反而使学生没有写作动机和可写内容……更要命的是,语文教材几乎沦陷了写作天地,教材无训练序列,作文无方法指导,只一个“乱字了得”。作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第一难题,从教材编者到教师,都不愿作为,不愿触摸作文这个“烫手山芋”,已是不争事实。

写作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学生真实的生命状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2006年课题组申报重庆市教育规划课题,“初中生活化作文实施策略研究”获得立项。课题组扎实研究,借“生活化作文”课程建设积淀了丰富的作文案例,精心编撰出版了研究专著《有趣的作文——生活化作文案例》、《生活化作文——创意写作招招鲜》。前后近八年的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成果,现将课题研究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直至今日,作文教学“学生无素材写,不能写,作文教学无训练序列可依”依然是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对“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这些作文教学中的本源问题缺乏理性思考,思路廓清和实践探索。

    1.无内容写

    “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作文作文,作得人头疼”,学生怕写作文,已是不争事实。面对从天而降的作文题目,简单的作文要求,漫长的四十分钟,学生感到脑空、心空,抓耳挠腮,搜肠刮肚,迷惘痛苦。若遇考试焦虑过度,有时紧张得无法握笔,手脚冰凉,甚是恐惧。全国中语会理事长,北京教育学院教授苏立康一针见血指出:“学生作文有两难:一是难在无内容可写,二是难在有内容不会写。”,“教师对开掘作文的源头活水多仍停留在认识层面而缺少鲜活、丰富的实践探索”。学生作文时抓耳挠腮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窘态,在作文课堂早已是屡见不鲜。“无内容写”,已经成为学生作文的一大顽疾。

    2.无能力写

    学生“写作无能”的典型症状表现在“背作文”、“套作文”、“假大空盛行”。学生无能作文,教师就投机取巧,教学生“背作文”,“套作文”。背作文快则快也,虚假繁荣的背后,却是真情实感的流失,诚实品格诚信人格的流失,更是原创精神萌芽,创造能力肇始的无情夭折。曾有教师掷地有声抛出一份获取高分的“作文套作模式”:拿出几种作文模板,让学生背熟。同时要求学生背诵若干排比句、哲理小故事,然后考试时候按照话题和模板进行组合。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青春语文”倡导者王君老师,面对这种可恶的“万能作文”,忍不住拍案而起,对作文教学中的投机取巧行为,义愤填膺地进行了一番抨击。清华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绿色作文”倡导者赵谦翔发现,很多孩子失去了用童心观察事物、用作文表达心声的灵性和能力,文章充满了“假、大、空、废”一类的话,而尤以说“假话”最为普遍。他进一步总结,所谓“大话”,本质在于造假;所谓“空话”,本质还是造假。“背作文”、“套作文”、“假话”盛行,本质上是学生“写无能”的直观表现。

3.无序列练

如果回到原点思考,任何写作和写作教学都绕不开这几个话题:为什么写(教写),写(教)什么,怎样写(教)。如果从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角度审视这些原点问题,我们不难发现,我国《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欠具体,只有能力标准而无内容标准,写作写什么教什么谁也说不清。在作文教材编撰上,我国没有独立的写作教材,写作指导混杂在阅读里。以人教版九义教材为例,教材编写时,写作设计散点分布,缺少系统安排,很少进行具体的写作指导,“模糊”得让教师不知“其所为”,更不明白教师自己的课堂该“如何为”,“怎样写(教)”的策略、内容和方法模糊一片。“语文教学实践中长时期地、大规模地出现的问题,一定与语文课程研制、与《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甚或教材编撰有直接的关系。”“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顶层设计混沌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模糊的“教材编写”,导致作文教学的无训练系列,也就不足为怪,作文课堂教学的指导不着边际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作文教学无为无序现状。通过反思作文教学弊端,深刻认识把握作文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以“源于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化写作为实践方向,探索生活化写作的实践策略,改变作文教学无为无序现状,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师的作文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实现作文教学“主体”回归

回归主体,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是时代的要求。培养主体性高扬的人,是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作文教学要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作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弘扬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出发,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尊重学生的生活,时时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发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

作文内容要回归生活本源。作文并非仅是语言训练和作文技巧的掌握,离开了人的发展,离开了真实生活,作文就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犹如关在屋子里放风筝,无论使用怎样的技巧,风筝是无法起飞的。作文教学应当回归到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为真情,为兴趣、为实际,为运用而写的生活状态上来,一句话、回归到为生活而作文的状态上来。

素养提升要回归写作实践。“写作素养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具体而言包括思想修养,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写作习惯、语文能力等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综合形成写作素养。”“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写作素养的提升只有通过写作实践,最典型的例证就是每个小说家可能没有多少写作理论,但他以丰富的写作实践,提升了他的写作能力。长期的量的实践积累才可能引发写作素养这一质的提升。

作文主体回归学生,作文本源回归生活,素养提升回归实践,生活化作文探索对“学生、生活、实践”这些教学“主体”的主动回归,可以改变作文教学的恶劣生态,从本源上回归到正常而自然的状态。

2.实施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

作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策略集中体现在“作文意识、作文内容、作文过程”的“生活化”。作文教学回归生活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即培养和训练作文意识生活化的习惯。作文内容需要来自于生活,要反映生活,要围绕生活广开作文之“源”。同时作文教学应该按照生活的顺序来安排作文的框架或者序列。这个序列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大致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四个方面建构,具体又可划分为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阅读生活、自我生活等系列,每个系列下面又可划分为更为细小的一个又一个内容板块。实现作文过程生活化,要像生活中人们写作那样,比如要报道一个人物,记者们不是凭空杜撰,而是先要列出采访提纲,再对人物现场采访,还要从多方面对人物了解,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才开始写作,并反复修改最后成文。“作文过程生活化就是要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思考、腾挪的自由,还学生写作生活的真实状态,打破原来那种在时间上一个小时左右,在空间上固定教室里完成一篇文章的做法,几乎每一次写作都是一个活动系列,每一次写作都能成为学生生活的强烈的印记,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3.改变作文教学“无为无序”现状

“我们的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一是在写之前,或引入情景,或指导审题;二是写之后,或展示优秀作文,或简要讲评。这种不论年段,周而复始,年年如是的简单化模板化教学,对具体的写作过程,很少顾及,更缺乏有效指导。课题研究冀望以“回归”为理念,以“生活化”为实践策略,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抓手,以促进学生“有写”“能写”为目的,广泛开展“生活化作文”教学实践,积淀课堂作文教学设计,积累作文教学案例,探索作文教学“生活化&

上一条信息: “初中选修课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实践研究”研
下一条信息:培养科研新生力量 壮大我校科研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