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选修课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来源:教科处   作者: 潘云芬   发布日期:2014-03-07 09:24    浏览次数: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

 

“初中选修课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实践研究”

研 究 报 告

主持人:潘云芬

特色学校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打造,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是最好途径之一。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依据学校办学理念,立足于选修课程开设和教材开发的实践研究,可以深入推动校本课程的实施。我校申报并于2006年12月立项的“初中选修课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实践研究”是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重点课题,,2007年月开题,研究历时七年,研究工作基本完成,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时代发展要求

21世纪,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变革,世界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新课程运动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课程问题不但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些重大社会变革必然触及的领域。“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正因为课程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课程也就具有了研究的价值。”(泰勒语)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需要主动地把自己纳入时代潮流,顺应时代要求,主动服务社会,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功能是育人,这种育人功能表现为校本课程具有培养富有主体性个性、全面发展且主动发展的学生的功能,且有塑造研究型教师的功能,具有造就专家型校长的功能,还具有彰显学校特色创设特色学校的功能以及对学校和社会的统合功能,是发展学校、教师、学生的良好路径和主动选择。

2.新课程的实施

全国中小学共用一个教学计划,一个教学大纲,一套教材,并且都按照升学的需要办成一个模式。因而培养出来的人也都是“千篇一律”、“千面一人”,缺少批判、创新精神和独立人格。一个学校,学生能力水平层次有差异,个性特点各不相同,潜能方向和能力特质各有区别,用一样的教材,一样的教学方式,一样的训练手段,很难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实施统一的国家课程,就会造成优秀学生吃不饱,潜能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而校本课程开发正好可以弥补统一课程的缺陷。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试验修订稿)》提出:“学校应根据教育部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课程方案的有关规定,从实际出发,认真实施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地方课程,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以及由学校安排的选修课程资源,办出学校特色。”2001年6月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一场声势浩大的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导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轰轰烈烈地开展。就学校而言,课程管理不是一个简单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国家课程政策的过程,而是一个校本开发的过程,是课程创生的过程,是一个从学校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的过程。

3.学校发展需要

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这个世界。“巨变每天都在发生”,已经成为当下生活世界的典型特征。应试教育的“后喻文化”价值取向,即以“过去时态”来“忠实”再现实际生活,已经不能适应现实发展。教育必须转型为“前喻文化”价值取向,即以“将来时态”面对真实任务,动态探索未知事物,促进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具备面对真实世界进行问题解决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反躬自思,我们揪心发展现状:作为民营学校,学校办学特色除联招成绩优异之外,虽然亮点频频,但还缺乏核心竞争力。联招弱化甚至取消来势不可阻挡,我们拿什么作“过冬棉袄”?用什么核心竞争力争得市场那份蛋糕?长期处于应试模式下的广大教师,怎样才能激发教师群体点燃教育梦想,燃烧教育激情,获得快速发展?怎样改变学生厌学,不会学习,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的教育现状?

基于以上分析研究,我们决定“自我革命”,回归教育本源,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校本课程建设为抓手,以选修课程教材开发为关键,为突破口,努力践行“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我们选择“初中选修课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和实施,补充完善课程结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特色发展,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进一步彰显。

(二)课题研究意义

1.培养全面发展有个性的人

人是教育的目的而非手段,课题研究的着力点在人,应以人的发展为旨归。变革时代呼唤人才素质的多元,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必须有相应的、科学的、合理的、完整的课程来加以落实。丰富多彩的选修校本课程,因其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多样,且注意对生活的回归,能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培养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让学生更好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同时,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学生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取科目,在老师因材施教的指导下,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的发展自己的特长。

2.完善课程结构,提升课程质量

选修课是学科课程的延伸,对国家、地方学科课程具有修补的功能。选修课以其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随时迅速将新的知识和丰富的内容纳入其中,获得新的知识,较大程度弥补了学科课程内容的狭窄和滞后的不足,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弥补了学科课程的不足。

校本课程开发要一个经历情景分析、确立目标、编制方案、解释实施、评价重建的循环往复的过程。选修课的开发本身也应经历这样的过程,但对目前大多数学校选修课的开设来讲,对于情景分析、确立目标、编制课程方案这些课程开发的必要环节基本上是缺失的。要使选修课真正走向校本课程,必须要基于“课程”的理念和开发流程。

3.实践办学理念,打造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依据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关爱每一个人,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成就孩子一生的梦想”,选修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很好地实践我们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要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为创建特色学校提供了政策保障。学校在保证国家课程基础性、统一性的前提下,能够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创新,开发出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进而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4.丰富国内初中选修课校本开发的实践研究

初中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较早的阶段,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纵观全国初中,还没有一所学校把选修课的开发与实施纳入完整的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体系中,有的也只是一些零星、散乱的学科知识讲座或延伸;全国近年来立项的教育科研课题,还没有“初中选修课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立项课题。因此,如何在初中实施选修课程,真正体现“为孩子终生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构建一套适应初中学生身心特点的完善的课程体系,科学有效地开发选修课课程的研究对于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初中的选修课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选修课

开设选修课归功于知识的发展和多样化:随着知识的发展,它分解并形成新的范畴或课程。在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大学中科学知识的兴起和发展,使选修制最终成为必要的,并直接影响了十九世纪美国大学中选修制的产生。在私立“英语”学校和由本杰明•富兰克林在美国发动的学院运动中,也开始了选修课的试验。这两类学校都属于中等学校,要求包括商业和职业性质的实用课程的压力是推动这一时期选修课运动的一支主要力量。

选修课是指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并不要求学生人人都学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能力有一定选择自由的教学科目。选修课推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课程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培养拓展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将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相结合,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选修课在教学上的核心问题仍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问题。这也是选修课程开设的初衷之一。这个原则的重要意义是在于通过选修课教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不同的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

选修课一般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选修课包括学科选修课和活动选修课;狭义选修课主要指学科选修课。学科选修课主要包含与学科必修课联系较为紧密的知识经验,有进一步巩固文化基础和拓宽科学视野等作用。活动选修课则主要包含有关兴趣、需要等个性方面的知识经验,有助于较好地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发展学生个性等。

选修课作为一个特殊的课程体系,其课程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影响着课程功能的实现。优化的课程结构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结构

上一条信息: “新课程背景下重庆市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研究
下一条信息:“初中生活化作文实施策略研究”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