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重庆市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研究”研究报告
来源:教科处   作者: 郭洪   发布日期:2014-03-07 09:27    浏览次数: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

“新课程背景下重庆市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研究”

研 究 报 告

主持人:郭洪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新发展

“教育评价”是由美国教育家泰勒(Tyler,W.R.)在领导了由进步教育协会发起的“八年研究”(1932-1940)的教育评价委员会工作基础上提出的。教育评价先后经历了测验和测量时期、描述时期、判断时期与建构时期,并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呈现出与之对应的内涵与特点。建构时期属于古巴和林肯所谓的第四代评价,其中心思想是: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自理建构”,因此,评价应坚持“价值多元性”的信念,反对管理主义倾向。其基本特点是,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目前,这种评价思想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在评价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从教育评价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们往往过分强调其甄别、选拔、管理的功能,其结果是人为窄化了教育评价的内涵与外延,于是由于评价观念的偏颇,加上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导致在教育评价研究上过分强调数量化,进而导致了评价内容、标准、方法的单一化,与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素质教育更是背道而驰的。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兴起,质性教育评价的发展,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等多种教育评价方式的应用与推广,新兴教育评价理论使西方一些国家的教育评价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许多国家在教育评价方面立足学校和课堂,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已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评价改革方法,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育评价改革范式。评价改革与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共同关注和研究的课题。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于近几年都对评价有了一定的研究和突破。其中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教育评价方式的应用与推广,使西方一些国家的教育评价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新课程对教育评价的新要求

随着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如何科学地建立并实施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既是新课程改革中复杂的理论问题,也是很有实践意义并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实践证明,评价对教育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有什么样的评价,就决定着有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教育评价对新课程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在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课改进程中,应提倡全面而科学的教育评价,尤其应注重教育评价的发展性、教育性功能,以实现以评估促进活动主体在原有水平上得以充分的发展;与此同时,应全面、客观、真实的收集活动主体的信息,进而对其进行客观、全面、准确的综合评定,真实的反映活动主体所处的水平。当下虽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怎样进行区域教育评价、教师评价,还未有一套比较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为了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势在必行。为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必须重新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这是每一位教育决策者、教育研究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本课题正是针对这一现状提出的。

3.既有研究深入的新需要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逐步引入“教育评价”概念,但一经引入,教育评价就与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迅速结合。目前,教育评价已作为推进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内学者在学习和梳理国外课堂教学评价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涌现出不少研究成果。从已有的文献中可以看到对教育现状研究多数是基于评价的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来探讨,例如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对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原则、方法和实施的研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研究等等。然而,从整体上对某个省级层面的教育评价进行研究却很少。区域教育评价研究是教育评价发展的大趋势,是进一步深化区域教育的必要环节。因此区域教育评价研究有利于我国建立一个宏观、中观、微观的评价体系,必将引进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于形成中国特色的评价理论体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尽可能从宏观区域教育评价、中观课堂教学评价、微观教师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进而在实践中应用教育评价体系,本研究试图在此方面,有所作为。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进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为出发点和归宿,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诊断、改进和管理等功能,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与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理论上,对我市中小学教育评价标准和原则以及评价指标体系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是对在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教育更深层次、更本质、更准确的一种把握,有利于我们的推动中小学新课程的实施和整体对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2.实践价值

随着教育管理不断改革深化,教育成为一种服务。但行政管理中存在诸多不可避免,也不易、不便管理的细微环节,而教育评价这一现代教育管理手段,因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规范性、鉴定性、调控性,有较宽泛的适用范围,可缓解矛盾,成为管理过程的“减压阀”和“解调器”,是中间理论有效的实践和提升。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化,就政府而言,职能转变后必需从微观领域的直接干预,逐步转变为宏观调控。跳出全方位管理,将部分内容分离出去,简政放权,实现“小政府、大社会”,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对学校的规范、监控、服务等间接管理;对学校而言,在办学自主权扩大后,其行为规范、纵横沟通等中间环节却出现断层,需要充分利用教育评价这一重要的管理手段或专业委员会,对办学行为以及教育质量的客观诊断、评价和指导。具体而言,本研究预想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1)加强学校教学管理

课堂教学立体评价体系还是一种更直接、更有效地检验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手段。通过评价,学校不仅能掌握课堂教学的整体状况,而且能对学校发展方向与存在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思考,为学校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是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绩效考评体系能够为教师提供一种不断发展的动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教师自觉钻研并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内部动机,引导和帮助教师强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教师成长提供有用的反馈信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保证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推进

教育评价体系可以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并以此调整改革的方向和进程,有利于加速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从而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与特色

(一)研究问题

问题1:区域教育应该如何发展,什么样的状态才算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好发展,如何评价新课程背景下的区域教育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构建什么样的区域教育评价模式?

问题2:什么样的学校才算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好学校,如何评价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发展?

问题3: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课,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如何评价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课堂评价模式?

问题4:什么样的教师才算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好教师,如何评价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发展?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本着“科学、求真、务实、管用”的精神,从宏观、微观两个研究视角出发,力求为重庆市中小学教育评价提供必要的全新的翔实的参考数据源、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即评价系统。

(三)研究内容

1.区域性中小学教育评价现状研究

主要针对区域性中小学收集当前学术界已有的评价资料,访谈和调查相关人员及教育管理部门,获取最新的教育评价信息和经验,全面分析和检讨当前区域性中小学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区

上一条信息: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现代文单元阅读能力点有效
下一条信息:“初中选修课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实践研究”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