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为名
启程万里星河
六月的风裹挟着栀子花香,吹过融汇楼的晨曦,拂过班徽广场的树影,最终停驻在那场名为“沐巴川之光·赴博雅星河”的盛典里。
2025年6月21日,博雅清北学部高2025届毕业生与师长、家长共聚一堂,以少年的锋芒为高中三年画下句点,以滚烫的誓言向未来发出邀约。
沐光·成长,回望三年博雅路
“培养具有中国灵魂、社会责任的拔尖创新人才”,校长致辞中的这句话,道出了博雅清北学部的教育内核。他引用苏轼诗句"抬眸四顾乾坤阔,日月星辰任我攀",以'π型人才'相期许,强调打破学科边界的成长方向。
教师们以铿锵之声诵读《博雅赋·清北行》,将三年点滴凝练成诗,“博雅”不仅是课程表上的标签,更是学子们的精神底色:"晨读《庄子》的哲思,实验室拆解斯托克斯方程的专注,研学路上对家国责任的思考……"这些画面,正是学子们"博采众长的知识储备,与敢为天下先的雅量宏毅"的精神注脚。
由毕业生演绎的《武·舞》,融合在校习得八段锦的沉稳与搏击操的锐气,刚柔并济间展现博雅学子的体魄与心性。舞台上的每一次腾跃,都是三年晨跑、课间操与体育课的缩影。
高三学子以《我们的明天》唱响未来,歌词'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恰是对三年晨跑身影、深夜灯火、重振泪水的青春勋章最生动的注解。
承光·感恩,铭记岁月馈赠
"三年前,我们送来的是一群稚气未脱的少年;今天,站在我们面前的,是眼里有光、心中有梦的青年。"家长代表朱槿涵父亲的发言,让无数人湿了眼眶。家长们对学校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那些深夜的陪读、暖心的拥抱,此刻化为无声的共鸣。“最珍贵的不是分数,而是你们学会了坚持、责任与担当。”朱槿涵父亲的话映照出三年间孩子们的蜕变与成长。
典礼上,学生们用《巴川行记》的诗句诉说感恩:"您递来的那杯热茶,温暖了整个寒冬;您写下的那句批注,点亮了无数迷茫。"送给老师们的一朵朵鲜花、为学部留下的礼物都在见证:老师们用知识的甘露浇灌出成长,无私的付出让每一位学子的人生得以绽放光彩。
班主任赠予学子们精心准备,刻有“博雅清北”LOGO及学生姓名的钢笔和笔记本,并附手写祝福。愿这支笔书写的不只是公式与答案,更书写出属于每一个学生的精彩篇章。而笔尖之下,是永不断联的师生情谊。
"后来的我们,依然走着,只是不再并肩了。"合唱声里,融汇楼的晨光、运动场的树影、教室里的笑声……皆成永恒。
赴光·传承,博雅精神永续
葛昊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他笑谈将手机交由老师保管的'物理隔离法',以极致专注挑战干扰。分享"阳光自习室"里的乐观哲学。字里行间皆是博雅人“思想遨游”与“行动破壁”的缩影。
高二学子曹雪洋的接旗誓言,则让博雅精神有了新的载体:“我们会像学长学姐一样,让‘高素养高效率下的高分数’,在明年六月飘扬于胜利的高峰!”学弟学妹的迎新节目《我们一起出发吧》,则完成一场跨越学段的薪火传递。
当薪火传递的感动仍在回荡,高校嘉宾的寄语已为毕业生点亮新的航标。"清华的大门永远为你们敞开!"清华大学彭凌老师的呼唤未落,西安交大刘教授已发出"探索科学奥秘"的邀约。
高校嘉宾的寄语,恰映照着毕业生多元的人生选择:有人投身人工智能,立志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有人选择人文社科,以《博雅赋》的底蕴守护文化根脉;有人则如北大学长彭军源所言,"以同道之心相聚未名湖畔"。
典礼的最后,全体毕业生合唱《再见》,歌声里有对融汇楼的不舍,更有对星河的向往。那些被《博雅赋》浸润过的灵魂,终将完成“做中国脊梁”的无声誓言。
此去山高水长,
愿你们身披巴川之光,心藏博雅之志。
他日星河璀璨,必有你我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