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盐井、观灯、篝火共舞…巴川新高中自贡研学“燃”爆了!
来源:品牌宣传处   作者: 巴川中学   发布日期:2025-06-24 10:18    浏览次数:

当课本知识跃出纸面,当历史回响在耳边,当信仰在心中激荡……巴川新高中2027届的少年们奔赴千年盐都自贡,开启“探千年盐都·寻红色基因·溯中国彩灯文化”研学之旅。两天一夜,少年们在行走的课堂中,会有怎样的感触和收获?今天我们一探究竟。

穿越时光隧道

在盐井与古镇触摸千年脉动

燊海井畔,感先民智慧

站在世界文化遗产燊海井沧桑的井架下,千米深井诉说着先民开凿盐卤的智慧与坚韧。

“原来每天吃的盐,藏着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亲手体验传统工艺,课本知识瞬间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这口井,汲出的不仅是盐卤,更是中华文明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智慧结晶。

仙市古镇,悟文明重量

漫步仙市古镇斑驳的石板路,这座因盐而兴的千年古镇本身就是一本活历史书。门楣的精美木雕、檐角的独特飞翘、古码头石阶被岁月磨亮的凹痕……成了少年们解读历史的密码。站在码头,仿佛穿越时空,看见昔日盐船穿梭、人声鼎沸。

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是融入血脉、触手可及的文化基因。这堂“行走的历史课”,让巴川学子深刻感知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点亮指尖匠心

非遗彩灯里的传承与创新

在中国彩灯博物馆,巴川少年们看到汉代质朴的青铜灯、现代科技感十足的机械巨灯……一件件巧夺天工的展品,流转着两千年的光影,演绎出一部璀璨的非遗文化史。

“哎呀,歪了!”“看我的骨架稳不稳?”……

少年们在非遗传承人手把手的指导下,化身“小小灯匠”。他们小心翼翼地折着柔韧的竹篾,仔细粘贴透亮的绸布,再话上精心涉及的图案。

当亲手制作的彩灯“啪”地亮起温暖的光,“匠心”不再是空泛的概念,那份纯粹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任何分数都无法衡量!

篝火里的初心

信仰&灯塔&同心圆

篝火·同心圆

“拉起手来!”跳动的篝火火焰融化了最初的拘谨。四百多名师生手相连,围成一个巨大的、跳动的“同心圆”!

“有请老师们!”平日严谨的老师们纷纷“豁出去”,尤其年级主任一段超“有范儿”的流行舞引爆全场,手机闪光灯瞬间汇成灿烂“星海”。

“看到老师和我们一起疯一起笑,距离突然就近了,很温暖!”篝火驱散微凉,融化了师生间无形的壁垒,也照见巴川师生亦师亦友、共同成长的温情底色。

信仰·钢铁志:

江姐塑像前,少年们重温入团誓词。献花环节,尽展无限敬意。展馆内,讲解员深情讲述江姐光辉一生。当听到她在狱中遭受酷刑,仍发出“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的震天誓言时,不少同学眼眶湿润,心灵震撼。

“站在她生活战斗过的地方,那种直击心灵的感受完全不同!”这场沉浸式红色教育,让抽象的“革命精神”变得无比具体、可感。江姐的“钢铁”意志,为巴川少年的青春航程注入磅礴力量,照亮了砥砺前行的道路。

当教育走出教室,融入广阔天地,当“行走中的课堂,拆开围墙的学校”成为育人常态,梦想的种子就能找到最肥沃的土壤。

巴川新高中以“高素养高效率下的高分数”为特色,格外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养发展。在“百部名著”中积淀人文素养,在“百场讲座”中拓展认知界面,在“百个实验”中习得科学精神,在“百首名曲”“百幅名画”中提高审美能力。

走出校园,在研学实践中检验知识,融会贯通,化作能力,提高认知。这趟盐都灯城之旅虽已落幕,但盐井的智慧、灯彩的绚烂、篝火的温暖、信仰的震撼、古镇的悠韵……将汇成巴川学子成长路上不灭的光。

这束光,关乎知识,关乎文化,关乎精神,更关乎少年们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上一条信息: 巴川热点 | 第128-1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