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里的“清吹”,千年后的回响
来源:品牌宣传处   作者: 巴川中学   发布日期:2025-06-24 09:32    浏览次数:

南唐画家顾闳中在《韩熙载夜宴图》中绘下传世一幕——五位乐女手持箫笛低眉颔首,纤指抚过管弦的刹那,似有音符从绢帛渗出。

千年后,这幅"清吹"场景被定格于美术教材,而巴川中学音乐项目班的少年们,以口琴、竖笛、双排箫、尤克里里等五种现代乐器重新演绎。古画雅韵与Z世代创意碰撞,一场穿越时空的合奏汇演,让关于青春、协作与美的故事悄然展开。

01五色音符的破局实验

乐器难度差异大,竖笛低音区受限,双排箫变化音演奏困难;声部协调困难,各乐器组节奏不统一,合奏时“各唱各调”。

面对挑战,学生们没有退缩,反而在老师引导下摸索出一套破局方法:

以《萱草花》的改编为例,双排箫组将复杂旋律分成三个声部接力演奏,竖笛组主动让出低音段落给口风琴,尤克里里用拨弦填补旋律间隙。合理的分工,让各种乐器更为契合。

针对节奏不合拍问题,20班的同学们发明了“手指打节拍”法,全体成员在空中同步划动手指,用视觉强化节奏感。10班的同学则自发成立“节奏纠察队”,提醒、监督、解释,揪住每一个细微的错误,硬是把一段“支离破碎”的间奏磨成了行云流水。

02青春在协奏中扎根

七周的磨合里,那些为队友卷起的乐谱、一起加练的瞬间、互相打气的拥抱,早已让每一个展演节目超越艺术范畴。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学生们蓦然发现:所谓完美演出,从不是聚光灯下的零失误,而是迷茫中他们共握过的手,始终没有松开过。

曲终人不散,这场从“我”到“我们”的蜕变,同学们解决的不仅是技术问题,还领悟了“班荣我荣”的集体精神。每一个小小的“我”,因团结而不可或缺;青春因共担的重量,而有了破土而生的韧性。

03艺体项目班,身心共育

这场“古画复活计划”,源自巴川中学独特的艺体项目班模式——学生自主选择口琴、尤克里里等5种乐器,跨班组成“音乐项目班”,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系统学习。

项目班打破“静态学习”的桎梏,当学生自主选择口琴、双排箫等乐器,跨班组成“音乐项目班”时,他们选择的不仅是兴趣,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在巴川,除了音乐学科,美术、体育学科也以项目班形式开展。体育节的班级足球比赛,教会学生“传球比进球更重要”;“行走中的课堂”里,同伴共撑一把伞临摹雨中山景的画面,成为友谊的最佳注脚。

这或许就是美育给出的成长密码,当学习空间从教室延伸到山水之间,当评价标准从分数拓展到生命维度,青春便得以在体艺中强健筋骨,在协作中丰盈灵魂。

如今,《韩熙载夜宴图》依然静静陈列在教材中,但巴川学子的五重奏早已穿越时空。当尤克里里的明快与双排箫的恢弘交织,当口琴的跳跃与竖笛的绵长共鸣,千年夜宴的“清吹”被赋予了新的灵魂。

这灵魂里,有少年协作的汗水,有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更有教育者“以美育人”的初心。

上一条信息: 巴川热点 | 第1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