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是课本上艰深的公式?
是实验室里遥不可及的仪器?
还是少数“天才”的专属舞台?
在巴川中学,答案截然不同
它是扎不破的气球,是“火焰掌”
是人人能参与,人人可热爱
是能让“科学种子”破土而出的“魔法”
巴川中学2025年科技节以“科启未来,AI创无限”为主题,看似简单的八个字,却藏着巴川教育的深意:科技节不是‘高精尖’的独奏,而是每个孩子都能登台的盛宴。
“科启未来”背后
AI点燃全员创造力
AI绘画与徽章设计、AI创意网页与小程序,成了这场科技节最鲜活的“全民参与宣言”。在“巴川之梦”主题创作中,学生们借用AI工具,生成了上千幅作品。透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孩子们无尽的想象力,也看到科技从云端“跳”进现实。
教师团队也大显身手。一位班主任开发的“课堂积分管理系统”,用AI自动抓取出勤、作业、文明礼仪等数据,实时生成可视化排行榜,并关联“积分银行”,让学生的成长轨迹清晰可见。
从初一新生到高三学子,从用AI涂鸦的“艺术小白”到用算法优化管理的教师,这场科技节实现了“人人参与,全员共创”的科技教育新生态。
从“玩火少年”到“未来创客”
学生的科学狂想曲
科技节最动人的,是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
在“趣味实验互动区”,志愿者瞿瑞晨的“酷炫火焰掌”台前排起长队。他一边点燃掌心跃动的金色火焰,一边讲解原理:“燃烧的是丁烷气体,了解背后的科学和操作技巧,’惊险’也可以变成惊喜!”为了让同学们能感受科学的魅力,他从志愿者选拔阶段便紧跟培训计划,私下反复打磨动作细节,只为让更多同学感受科学的魅力。
AI创意网页设计比赛中,一位学生用Python搭建的《巴川冒险岛》引发热议:玩家化身“校园探险家”,在图书馆解开函数谜题赢取“知识宝箱”,在操场完成体能挑战积攒“成长能量”,最终用智慧与汗水叩响“毕业之门”。这个将游戏逻辑与学科知识无缝融合的项目,让代码不再是晦涩的符号,而是成为少年讲述故事的方式。
高校、专家、志愿者
一场“科学共同体”的盛宴
科技节的舞台不孤单,顶尖学府、专家学者、少年志愿者,共同编织了一场“科学共同体”的盛宴。
985高校“天团”打破实验室边界。西安交大、北京理工、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海军工程学校等多所985、211院校,带来无人机、VR虚拟实验室等前沿科创作品,让孩子们伸手触碰未来科技。
5场专题讲座中,专家以“阿尔法狗”“ChatGPT”等案例,拆解技术逻辑,讲述AI如何赋能现实。
专业机构的科学实验展演,让同学们零距离看到比哈利·波特的魔法更酷的科学。老师在静电发生器前,头发随电荷“怒发冲冠”,化作“静电飞花”漫天飘散;液氮实验中,-196℃的低温瞬间点燃全场。
35名学生志愿者点燃科学热情。恩来学部蔡思涵敲响水瓶,将声学原理化作乐章;博雅清北学部傅子航反复演练“酒精冲天炮”安全流程;STEAM创新教育学部马宇诚举着“翻滚飞行器”模型,用老师签名吸引同学体验科学魔力;小班学部黄思雨在同学们屏息凝神中,用“扎不破的气球”揭示表面张力的奥秘。
从高校展台的尖端科技到志愿者桌前的趣味实验,从专家的智慧金句到少年手写的笔记,这场科技节,每个人都是科学的传火者。
从课堂到未来
科技节的“破圈”生长
科技节的意义,远超一场活动的边界。它是巴川中学“大中一体化”教育的鲜活实践。通过高校合作、专家引领,巴川中学将前沿科技资源“下沉”至中学课堂,让孩子们明白科学触手可及。
这场盛会也是一颗“未来科学家”的种子,各种实验点燃了孩子们的探讨欲。而教育的温度,更在公益科普的辐射中蔓延,其中“静电飞花”科学秀视频播放量突破1000万。
科技节“未完待续”,智能机器能大赛即将拉开帷幕、孩子们的作品即将得到应有的表彰……科学的火种仍在延续。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科技中找到热爱,在创新中看见未来!”那些在实验中欢呼的脸庞、在代码中沉思的身影、在展台前驻足的脚步,那些被唤醒的好奇,终将让热爱生根,让梦想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