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滴水到一条高铁,从一道题到一堂课
巴川中学用开放与创新
让数学教学立足素养、回归生活
以课堂革新与命题研究深度渗透学科育人价值
彰显教育真谛:不是填满桶,是点燃火把
当更多教师带着这里的星光回到自己的讲台
中国教育的星河必将更加璀璨
教育无界,未来可期
“如果水龙头每分钟滴落3毫升水,一年会浪费多少水资源?”
在重庆市巴川中学的数学课上,彭丹老师抛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直击心灵的提问。这不仅是正比例函数的数学实践,更是一堂关于生命与责任的德育课。另一堂课上,付玲芝老师正以京沪高铁为背景,用积分赛制点燃学生的解题热情……
这是2025年3月,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到巴川跟岗研修活动的生动一幕。
PART 1
同课异构
一场教学智慧的“双城记”
作为重庆民办教育的标杆,巴川中学的课堂从不缺乏创新与温度。此次活动中,彭丹与付玲芝两位老师以“正比例函数”为课题,上演了一场风格迥异的“教学双城记”。
彭丹老师课堂
数学与生命的交响
用水龙头滴水分析,彭丹老师将数学概念悄然植入生活场景。学生们在分类讨论中提炼函数模型,在参数求解中感悟数学逻辑。作业设计更是注重分层,兼顾学生的个性需求。彭老师的课堂,用数学的抽丝剥茧,将德育无声沁润学生心灵。
当课堂最后,一组触目惊心的水资源数据被展示,原本抽象的数学公式瞬间有了千钧重量。此刻,数学不再只是纸上的符号游戏,更是解决问题的钥匙。节约每一滴水,或许就从这道题开始。
付玲芝老师课堂
速度与激情的碰撞
在另一堂课上,付玲芝老师以京沪高铁为引,发起了一场“竞争味”十足的“积分突围战”。在付老师以建模思想强化应用能力,通过辨析练习夯实知识细节的引导下,学生们化身“数学特工”,在变式训练中搭建函数模型。
当同学们沉浸在公式里争先恐后,付老师笑道:“数学的赛场,比的不仅是速度,更是思维的深度。”那些草稿纸上层层叠叠的演算痕迹,都成了知识扎根的见证。函数模型的枝叶,正是在这般思维碰撞中悄然舒展。
PART 2
多维评课
碰撞中看见教育的星辰大海
课后,三台县与铜梁区的教师们围坐一堂,展开了一场“显微镜式”的评课研讨。
谢蕾老师
彭老师的课堂如涓涓细流,让德育无声浸润;付老师的课堂似烈火烹油,用竞争激发潜能。若能优化导入环节的逻辑链条,课堂将更具穿透力。
李鑫老师
我们总说培养核心素养,其实答案就在学生自主探究的瞬间。
廖敏老师
特别点赞“分层作业设计”与“积分制评价”。“新课标要求‘让每个孩子被看见’,这两堂课给出了满分答案。
PART 3
经验共享
课堂到命题的教育生态重构
研讨会上,巴川中学叶常彬老师用一沓研学单,向全场揭开了高效课堂的“通关密码”:“我们打造的‘备-教-学-评’闭环,为每个学生定制了专属登山杖。”随着PPT翻页,研学单上的设计脉络清晰可见——课前“问题预埋”如埋下探索的火种,课中“情境闯关”激发思维碰撞,课后“思维导图”则将碎片知识串联成星河。
区教研员李映老师则抛出重磅话题:“改编一道题,可能改变一堂课。”他顺势展开命题创新的“三把钥匙”:以“通过变换条件结论打破思维定式、借助跨学科融合注入文化基因、运用逆向改编激活创新思维。倡导让试题既有数学筋骨、又具文化血肉:“未来的试题不是绞尽脑汁的‘拦路虎’,而是点燃创造力的‘打火石’。”
PART 4
巴川底色
600节开放课的胸襟与担当
教育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交流与合作,只有不断吸纳新知、勇于探索创新,才能引领教育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巴川中学的走廊常年回荡着天南海北的口音。自承接铜梁区教委“初中教师跟岗研修”项目以来,这里已举办十三期活动,开放课堂近600节次,迎接校长、教师600余人次。
一位跟岗研修的教师在朋友圈写道:“在巴川,连教室的墙壁都会说话——墙上贴的不是口号,是学生手绘的学科知识符号;窗外走过的不是参观者,是教育的同行者。”
从三台县到铜梁区,300公里的距离被教育理想消弭;从数学公式到生活实践,抽象与具象的界限被创新课堂打破。
当开放遇见共享,当经验碰撞初心,巴川中学正以民办教育的担当,书写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史诗——这或许就是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美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