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川
教育从未止步于知识的传递
知识之外,用挑战激发潜能
用实践滋养心灵,用热爱唤醒热爱
今天,让我们透过三位教师
看巴川教师如何以课堂为田,以教研为犁
将点滴教学智慧凝练成学术成果
绽放在国家级期刊的枝头
Part.01李欣瑶
在文字褶皱中,点亮学生思维之光
痛点即起点:从“三段式”到“交响乐”
翻开初一学生的作文本,李欣瑶老师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开头一段口号,中间一段流水账,结尾一句“真开心”——结构松散如断线风筝,语言冗长似蔓草疯长。这些“三段式”作文背后,是审题偏差、思维混沌的痛点。
深度思考:用“手术刀”解剖作文病灶
李欣瑶老师选择以班上学生作文修改前后的对比为样本,带着学生逐句“解剖”:
从“厨房响起了动听的“交响乐”,洗菜的声音和炒菜的声音……”,到“厨房里,一曲欢快的“交响乐”悄然奏响:洗菜时的潺潺水声,炒菜时的嗞嗞油响……”补充的"潺潺水声""嗞嗞油响"等听觉细节,更具沉浸感,实现了“调动多种感官观察"的训练目标。
原文中,将口语化的"动听""丰盛大餐"升级为"欢快的交响乐""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既保留童趣又向文学语言过渡,达到从"写清楚"到"写优美"的进阶要求。
成果落地:从“个案”到“群像”的辐射
发表于《语文同步读写》的《把握文题核心,描绘细腻情感—— 和 相遇真美好》,不仅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更是一把钥匙。李老师发现,当学生用红笔标出“废话”与“重点”时,他们开始懂得:写作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思想的雕塑。正如她说:“好作文要有‘筋骨’——结构是脊梁,细节是血肉,思想是灵魂。”
Part.02孙兵兵
让民乐“活在课堂”,文化“燃”在青春
痛点即火花:当“春节序曲”沦为背景音
《春节序曲》是每年春节的“标配”,但在音乐课堂上,学生常将其视为“过年的BGM”。孙兵兵老师意识到问题所在:西洋管弦乐演绎的中国年味,与学生隔着文化的“次元壁”。
深度打磨:从“听热闹”到“品门道”
孙老师设计了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听音寻根”:对比西洋版与民乐版,寻找唢呐、锣鼓的“中国基因”;创编体验”:借“螺蛳结顶"的声效堆叠手法模拟鞭炮声,让抽象乐理化为指尖节奏;“思辨对话”:探讨“洋为中用”背后的文化自信——“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
成果落地:一堂课,一场文化觉醒
《<春节序曲>教学设计》登上《中小学音乐教育》,记录了课堂的蜕变,让学生体会到:原来音乐课不只是唱歌,还能听懂祖先的心跳。孙老师感慨:“当孩子们用手打起‘中国节拍’时,文化传承便有了温度。”
Part.03周乐
小教具大乾坤,让物理“看得见”
痛点即突破:从“大概如此”到“精确如此”
液体压强实验中的U型管,长期困扰着初三物理老师周乐:它只能模糊展示“液体有压强”,却无法回答“压强有多大”。定性分析的粗糙,像雾里看花,让学生与科学本质渐行渐远。
深度探索:塑料薄膜上的“科学革命”
周老师将橡皮膜替换为弹性更强的塑料薄膜,增加刻度标尺。改进后的教具实现“定量呈现”:学生可精确读取不同深度的压强值。学生从“观察现象”到“总结公式”,实现认知跃迁。
成果落地:三尺讲台处,解全国孩子难题
当周老师的案例发表在《青少年科学探究》时,那道曾多次出现在中考题中的物理难题,终于有了更好的解决,也让更多的孩子可以通过改良的教具触摸科学的精确之美。这让他更加坚信:教育公平的基石,正是无数教师对“细节”的执着。
期刊发表的意义,在于当油墨浸透纸页的那一刻,它让巴川的“教学微光”汇入全国教育星河——李欣瑶老师的作文框架,成为新手教师的“导航仪”;孙兵兵老师的文化融合课例,点燃了更多课堂的“中国心”;周乐老师的改良教具,架起学科的精确尺度。
这一切成果,皆始于老师们更高的教育期待——对课堂质量的高期待,对学生成长的高期待。李欣瑶老师在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中打磨文思,孙兵兵老师借“国培计划”赛课迭代教案,周乐老师在教研组头脑风暴中捕捉灵感。教师的专业成长,藏在每一处‘为什么’的追问里。当作文有了“筋骨”、音乐有了“心跳”、实验有了“刻度”,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思维的锐度、文化的厚度与科学的态度。
他们的故事,正印证了教育的真谛:最好的教学,是用心点亮心;最深的教研,是让平凡绽放光芒。我们相信,巴川的老师们将以课堂为砚,以思考为墨,书写属于教育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