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兴校,梦想启航:从教师的成长,窥见巴川的未来
来源:品牌宣传处   作者: 巴川中学   发布日期:2025-02-26 16:52    浏览次数:

教育科研:

以“成就孩子一生梦想”为理念

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科研育人”

从顶层设计入手,精心构建教育科研路径

借助科研之力

深挖教学本质,探索教育真谛

我们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教育模式

让课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

我们看到科研兴校带来的丰硕成果

也看到科研育人对于学生成长的深远影响

巴川向着“打造素质教育第一品牌”一路笃行。向着“成就孩子一生的梦想”的承诺,逐光而行。这些梦想如何落地?其中的关窍在于老师。老师们能够精准把握教育方向,才能助力学生成长。

在本期“教育科研思享会”上,七位杰出教师的科研故事,让我们看到在学校精心规划下,巴川老师借教育科研之力,深挖教学本质,创新教育模式,一路成长。这,正是巴川教育理念和承诺的有力证明。

01    关键词:反思

看见学生 看见自己

我们要与孩子一边,从推着孩子成长到和孩子们共成长,从管住孩子到看见孩子,让信任架起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成就孩子一生梦想。

我以“班级日记”为工具,搭建看见孩子的通道。以每日播报的形式,让他们看见自己的成长;用“今日要闻”、“今日趣闻”栏目,换来他们的欢声笑语的青春。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努力也通过“班级日记”得以被“看见”:

初一新生,用好自主教育银行积分兑换活动,固化学生习惯,激发持续向好的动力,学期末期开展年度总结,提升自我,看见成长;

初二学生,增加“我给XXX点个赞”环节,选取班级榜样人介绍当下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带给其他同学启发,共同进步。

初三毕业生,设立“主播宣言”,用激情激发学生;开设“主播心声”栏目,总结每日学习,为学生加油打气。

“反思”,让我们得以成长。唐涛老师从“班级日记”这一常规工具利用中,反思出以“看见”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让成长在信任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学生感受到了被看见的力量,也为其他老师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让我们也看到科研在日常教育中的渗透。

02    关键词:炽爱

弦歌不辍 四季回响

为探寻统一音色的奥秘与攻克乐曲难点的技巧,我反复研读音乐书籍,逐帧剖析指挥视频。在迷茫困惑之时,前辈们的慷慨援手与学校的包容支持,成为我最大的依靠,也让我拥有了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教育生涯中的重大挑战——首次参加教学类比赛。

与学科组团队一起,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无数次的调整与优化,每一次都仿佛挖掘到了宝藏,不断发现新的闪光点。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次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每一次比赛都是成长的宝贵机会。自此以后,我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各类竞赛,在市级、区级的舞台上屡获一等奖。

因为热爱,所以愿意从合唱团的“小透明”站到台前;因为热爱,所以主动学习、请教;也因为热爱,我一步一个脚印,经受岁月的洗礼与淬炼。

如果“兴趣”是起点,“炽爱”一定是坚持的动力。郭秋妤老师以音乐课为起点,深入探索教学真谛,用热爱与坚持谱写出教育生涯辉煌篇章。每一份荣誉,都是她对教育科研不懈追求的最好证明,也是巴川中学鼓励教师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生动体现。

03    关键词:成长

逐“青”风勇启帆 破赛课万重浪

2023年,看着第一届教学班毕业离开,我也随之开始梳理自己三年的成长与收获。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应该主动追求专业的成长,更要主动跳出舒适圈。

8月底,学校启动了国家中小学基础教育精品课程的自主申报工作,以往作为围观群众远远旁观的我,这一次主动迈出第一步,提交了申报申请。

每天挤出时间,向数学组经验丰富的张祖全老师请教。经过几次讨论,对照教材反复斟酌,定下课题。又紧锣密鼓地与张老师多次研讨、修改,完成教学设计与逐字稿,着手录课。

从像主持新闻联播般快语速、缺乏表现力,到如天气预报主持人,饱含感情,表情自然丰富,是我对着镜子反复练习的结果。

问题一点点得以纠正,到最后交出满意答卷。从赛课经验近乎为零的新手,到能在短时间内连续展示三种不同类型课堂,我的成长蜕变始于主动报名精品课那一刻,始于对自我专业成长的要求。

何纤老师的成长,如同一部励志大片。她从一个赛课经验近乎为零的新手,到能在短时间内连续展示三种不同类型课堂的佼佼者,正是因为我们有足够的成长平台,让她得以在磨砺中成长、超越自我,最终绽放光彩。

04    关键词:精进

机器人竞赛中的成长秘籍

机器人竞赛是对知识的应用和拓展,而扎实的学科知识是取得好成绩的基础。只有学好文化课,才能在机器人竞赛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参与机器人竞赛是一个综合性的成长过程,它不仅要求学生深入学习比赛理论知识、掌握专业软件使用、解读比赛规则并规划策略,还涉及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材料加工、组装测试以及程序编写等多方面的实践。

通过实战模拟训练,学生能够跨学科融合知识,如程序设计、数学建模、物理原理和机械加工等,培养综合素养。此外,跨校部的交流合作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习,共同研讨比赛策略,提升技能与创新能力,从而在机器人竞赛中获得全方位的成长。

机器人竞赛不仅是技术与智慧的较量,更是对学科教研深度与广度的有力证明。从扎实的学科知识,到跨学科的实践探索;从小组的研讨,到跨校部的交流合作,学生与教师携手并进,实现了共同成长与飞跃,有力地推动着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发展。

05    关键词:专研

以美育传承 用科研筑梦

“铜梁龙文创产品课程开发”课题立项之初,我通过走访调查发现问题,进而进行深入的文献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不仅学习了重庆大学戚序教授对铜梁龙的专业美术理论分析,还走访了铜梁龙非遗传承人,创作出教学示范图。

在教材编写遇到阻碍时,另辟蹊径,采用逆向编写的方式,从教案转化为教材。整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创新,最终成功将铜梁龙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育,实现了美育传承与科研创新的完美结合。

一次课题的研究,不仅加深了对地域文化的认识,更是一次提升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与学术研究的宝贵机会。教学实践和成果的转化,丰富了校园文化,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茁壮成长,也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探索。

06    关键词:践行

工欲“善其文”必先“立其气”

面对新课改带来的新问题,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育从业者,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有效阅读、积累素材并重视规范写作训练,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同时,我们应不断提升专业与创新能力,关注社会与学生生活,以适应时代需求,成为专业且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语文教师。

以有效阅读为例,我用了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作为阅读积累的触发点。

——什么是“六代机”?

——前面五代分别是什么概念?

——各代战机之间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索,可以实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这一目标:

生活观察:鼓励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从自己的生活中挖掘写作材料。

阅读积累:推荐相关书籍、文章,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词汇和句型,并从中获取灵感。

学科探索:根据学科内容(如历史事件、科学实验等),增加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感性认识。”

到了这一步,还可以继续挖掘。比如,如何确定这些飞行器可以试飞?引出一个更专业的概念——“风洞”。由这个专业概念再引出一位关键人物——钱学森。

这样,我们便实现了更高级的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育科研思享汇所倡导的“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长”,在关欣欣老师身上得以具象化。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教学生会做,也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还应该有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07    关键词:创新

United,Active and Creative

打造一支优秀的学科团队,离不开三种力量:团结力,行动力,创造力,这三种力量就像美术中的三原色,在一起就可以组成万色,勾勒出更多精彩。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英语组始终坚持创新引领,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资深教师的专业引领下,青年教师积极进取。通过目标导向、合作出圈的理念,英语组在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

学科组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师徒结对、搭建实战平台等方式,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创新驱动的背景下,英语组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创造出课堂教学的新高度,同时也创造出我校乃至全区历史最佳成绩。

英语组的老师们在学科组建设、青年教师培养以及教育教学创新方面的经验与做法,为巴川众多学科组树起样板。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做法,不仅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更是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设出一条大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这些是首届“教育科研思享会”上,七位老师的分享节选,让我们看到一个个鲜活、上进的个体。这些分享,不仅展现了老师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热情,还让我们看到了学校从战略高度构建科研蓝图、铺设通往科研高峰的道路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此外,学校还致力于建立全面、协同、高效的科研生态系统,让每位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获得成长滋养,共同为学校的科研事业贡献力量。

此次思享会不仅是对老师们的肯定和鼓励,更是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总结和展望。我们可以看到,巴川正逐步构建充满活力、多元发展的教育环境,为长远发展注入源源活力。

上一条信息: 美育浸润,谱写“美美与共”新篇章
下一条信息:重庆日报这篇文章解答了太多教育问题……